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【彭衙人文】雷牙村庄变迁

    信息发布者:奚雅玲
    2019-10-16 21:59:20   转载

                雷牙村庄变迁
                   文图/范忠山

    村庄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演绎过太多的故事。一个村庄,由于战争、灾荒或者瘟疫,甚至会导致迁移他乡或者走向消失。也可能因为风调雨顺,人丁兴旺,而不得不开辟新家园,分而居之。那些迁入和迁出,均成为一个族群兴衰的见证。

      雷牙村吴姓,历史上曾多有外迁。据吴氏网所言,蒲城县多处吴姓就是从雷牙村迁出。它们大致分布在三个吴家村:一是孙镇吴家,包括前吴家、后吴家、西吴家,已有几百年的历史,人口四五百;二是东杨乡吴家,三是荆姚镇吴家,还有椿林乡北社吴姓几百口人,迁来已有二十几代,几百年的历史,并有详细的吴氏家谱和各支分布情况,家谱由吴永茂老人保存。椿林北社吴姓和孙镇吴家吴姓本是同宗,皆源于白水县雷牙村吴姓。蒲城孙镇吴家村,在历史上隶属于白水县,明朝洪武年间更名为新民镇,后来又叫新村,号称十里新村
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雷牙村老街

    那么,孙镇吴家位于蒲城县,为什么历史上隶属白水县管辖呢?

    相传在元朝时,有个雷牙村姓吴的人在同州府任县官,那时赶路靠步行,每天只能走六七十里路,白水雷牙村距离同州府一百六七十里路,一天肯定赶不到,晚上就要歇店。这位县老爷为了不住别县的店,就与当时蒲城县老爷协商,买下新村这块地方。于是,他就修房建屋,并叫来本家人住在这里。从此,每趟往返,晚上就住在自己家里,既有了家的感觉,也省了店钱。这样以来,吴老爷在蒲城地界就有了自己的家,蒲城县境内也就有了白水县的一个村庄。

    明朝万历年间,吴姓在这里形成了村落,建立了新的村子,所以叫新村。从万历年《白水县志》分野图可以看到,当时已经标注有新村镇。乾隆时《白水县志》记载,在乾隆时新村属于白水县会宾乡,旧名新民。再由光绪年间和民国地图均可看出,这个村庄仍是处在蒲城境内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属于龙山乡新村保,下辖龙山、故现岭、高家山等7个村,后来新村又归属龙山保。解放后的1952年,新村划归蒲城县名叫吴家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雷牙村妙觉寺

    明朝立国之初,由于朝廷实施大规模移民政策,在白水县及周边有大量山西移民村庄。卓子村白姓,据《白氏家谱》记载,是明初洪武年间,自山西洪洞县义渠村迁来,居白水县雷纪庄村,看来,卓子村当时叫作雷纪庄,与现在洛河川的南纪庄对应。经过六百多年的生息繁衍,卓子村白姓先后分到西固镇扶蒙村一支,县城东关村白家场一支,并且都是人丁兴旺。

    先进村杨姓,祖祖辈辈,口耳相传,也是从山西迁来。杨姓家族可以说兴旺发达,他们的后代生生不息,敢于走出去并能壮大起来。沟南村、刘家卓杨家村、马地珍杨姓都是从先进村迁出。由于先进村是杨姓移民最早居住的村子,所以当地人口语中,也把先进村叫作“先子村”。

    洛河川腰家河村即南纪庄村,原来居民以张姓、李姓为主。后来,冯雷镇耀卓村南纪庄的王姓迁移到此,人丁逐渐兴旺,遂成为大户,他们就把腰家河也叫作南纪庄,而腰家河这个村名在人们口语中同时存在。另一说法是,狄家河村原来叫北纪庄,后因北宋大将狄青,去延安镇守边关时经过这里,并在这里留下驻军,他们都乐意跟着将军狄青姓狄,这儿也就改名狄家河了。既然狄家河原来叫北纪庄,那么腰家河自然就成了南纪庄。至于腰家河的村名,当地人认为,顺河道北去十里是狄家河,南去十里是田家河,腰家河居中,自然就是“腰”家河了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南纪庄小学

    明初山西大移民,当时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出发,移民都记得自己是从大槐树底下走出来的,所以,都喜欢在新居住的村庄栽下槐树,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“怀念”。每当他们看到了槐树,就像看到了远方的故乡,心里得到一些安慰,精神也有了寄托。同时,槐树耐寒耐旱,数千年而不衰,更能表达人们怀旧怀乡的情绪。一些地方,习惯把栽着槐树的大门口叫作“槐院”,并由此演化出了“某某槐院”的村名。渭北大部分村庄,在大门前栽种槐树的习惯,应该就是来源于这种槐树情结吧。

    相反的情况是,好多村庄的原始居民,由于种种原因,不得不告别温馨的家园,背井离乡,逃往异地;或者在战乱、灾荒和瘟疫中痛苦而悲惨地消亡。有的村名随着居民的离去而被岁月的烟尘所淹没,有的村名则历经沧桑而保留至今。比如,刘家卓村已经没有原始的刘姓,而是迁来了秦、杨、董、曹四大姓。岳家村已经没有岳姓,而是迁来了张姓。范家卓也没有了范姓,现以贺、王等为主。刘家洼的刘姓也不复存在,如今主要是李、于两姓。

         雷牙沟

    这些村庄、这些姓氏因何消失?由于年代久远,既无史料记载,也无实物证据,已经不可而知。然而,以他们姓氏命名的村名的保留,本身就是对他们永久的纪念。当今时代,再也不惧瘟疫、灾荒的灭顶之灾。但是,随着工业化、城市化的进程,村庄,又一次面临着人为的消失,这是否意味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?

    村庄,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抱团取暖的最好方式,是战胜大自然、战胜灾害、保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结盟,也是数千年来地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策源地。扩而大之,是否可以说,村庄,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基因?

    啊,我的村庄我的家,你在哪里?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